宁波赢驰陶瓷新材料有限公司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正文

实名制能让“茅奖”更可信吗

编辑:宁波赢驰陶瓷新材料有限公司  时间:2018/06/26
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启动后,有两个新闻点,一个是修改了评奖条例,评委全部实名制投票,另一个是允许网络文学作品参评。坦白说,这两个新闻点看上去平平淡淡,引不起人们多大的兴趣,如果“茅奖”以为这样做足以重新吸引大家对它的注意可就大错特错了,想重振“茅奖”雄风,树立影响力,非从内到外都动大手术不可。

本届“茅奖”采取实名制投票所呈现的事实是,此前的奖项全部是匿名评选出来的。对于实名制投票,“茅奖”认为“有利于增加评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,避免人情票”,这等于客观上承认了匿名投票所存在的弊端,但实名制就一定会提高评奖的公正性吗?未必见得。如果评奖有着明确的标准、严格的程序、与时俱进的方向以及接受全面的监督,即便匿名投票,评选结果也不会令大众失望。反之,形式上的公正和透明虽能提高评奖质量,但也仅限于提高而已,如果本质上的守旧与封闭得不到彻底改善,实名制也不能让“茅奖”变得更可信。

在说到“茅奖”允许网络文学作品参评时,有媒体使用了“敞开大门”的说法,而实际上,“茅奖”还是对网络文学设置了门槛,比如参评的网络文学作品要由重点文学网站推荐,作品必须落地成书,参选书目必须有确定的版本等,这些条件加在一起近乎苛刻,怎能用“敞开大门”来形容?真正面向大众的评奖,能否摒弃所谓“主流文学评奖活动”的傲慢姿态,不以体裁、类型之分对作品区别对待?

实名制投票仅仅是“茅奖”走向全面公开与透明的第一步,比实名制投票更重要的是,将评委阵容推到前台,比如,评委的遴选原则是什么?他们各自的文学观念是什么?他们所代表的读者群是哪些?他们评选优质作品的标准在哪里?评委是为奖项所用还是能够真正推动奖项前进?评委中存不存在网络文学的观察者和研究者?……如果评委阵容都满足不了呈现当下文学多元化的要求,那么“茅奖”再怎么秀公正,也摆脱不了小圈子玩弄文学话语权的嫌疑。“茅奖”方面表示,“文学发展要一步步来,不可能一步到位”,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,文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用“阶段论”来评价文学进程,等于公开宣扬某类文学作品具有评奖优先权。文学形态的千变万化,造就了文学的丰富性,因此,文学评奖的评委阵容也要流动起来,如此才能真实反映文学现状,“终身制评委”只能作为个例出现,多人常年霸占评委位置,只会让文学评奖陷入迂腐循环,难以让人从获奖结果中发现新意。

大奖要有大视野。文学评奖的魅力在于,不仅要考量作品的文学价值,更要将文学作品放置于时代大背景下,看它是否跳动着强劲的生命脉搏。真正可信的文学评奖,评出的不仅是作品,也是市场与人心,哪些作品能够获奖,读者心目中其实早有答案,评奖活动要做的,不过是尽量向这答案靠拢而已。